1、成本,简单来说就是构成商品、服务那部分的花费,这里有会计上的成本和财务管理上的成本;比如衣服售价:20元,原料花费:10元,人工花费:5元,最后利润就是5元;
原料花费叫做变动成本(财务概念),它随着销量的增加而增加,我们设销量x,(20-10)这个利得叫做边际利润,可以得出总收入=20x,总变动成本是10x,总边际利润=x*(20-10);
人工花费叫做固定成本(财务概念),我们理解成人工工资是一个固定数,比如工人一天工资是200元,无论生产多少件衣服,这个总成本是不变的,当一天生产40件时,分摊到一件衣服的成本就是5元。我们可以看到随着销量x的增加,固定成本越小。这个符合常识,我们招聘一个员工都希望他干活。因此在商业分析中我们要明白压垮企业的往往是固定成本,固定成本和利息支出就是一个杠杆(一个是经营杠杆,一个是金融杠杆);
我们假设一个月销售500件衣服,那么收入是多少呢?
得出:500*(20-10)-200(工资)*30(天)=-1000元,亏损1000元;
那销售多少件能保本呢?在财务上我们叫做保本点,这里有两个思路;(本量利分析)
思路一:设销售X件时我们这个月产生的总边际利润能覆盖掉全部的固定成本;
总边际利润=x*(20-10);
总固定成本=200*30(天)=6000元;
联立方程:10x=6000,x=600(件),当我们生产600件衣服的时候,收入正好是0,往后再生产就是盈利的,如果小于600件,则是赔本的;
思路二:设销售X件时,分摊到一件衣服的固定成本等于这件衣服的边际利润;
分摊到一件衣服的固定成本:6000/x;
每件衣服的边际利润:10元;
联立方程:6000/x=10,x=600;思路不同但是道理一样;
在财务管理学的范畴,成本和费用其实没有多大的区分,只要是跟产品相关的费用都能分摊到产品的成本上来,但是在会计学的角度上则要区分成本和费用,因为会计报表上有单独的报表项目去核算费用。因此财务和会计在这块是有区别的,站在数据分析的角度,我们要运用管理学思维,因此对会计数据进行汇总和拆分,从而进行财务分析;
2、费用,在会计上来说就是当期损益,跟固定成本有交集,不构成产品变动成本的东西。比如会计分录:
借:制造费用 200 (计入制造费用200元,当期损益项目在利润表)
贷:应付职工薪酬 200 (计入应付职工薪酬200元,负债科目,核算本月工资)
当然固定资产的折旧、利息的支出、营业外支出等等花费都是费用;
根据上面的例子,假设本月销售100件衣服最终我们算净利润的时候,利用利润表;
主营业务收入 500*20=10000(收入)
(-)主营业务成本 500*10=5000(财管里的变动成本)
(-)管理费用 0
(-)制造费用 200*30(天)=6000
(-)财务费用 0(银行利息)
利润总额=-1000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假设是0)=-1000
根据上面的例子,一天销售500件时,我们一个月损失1000元,根据已有的计算(保本点分析or本量利分析)当销售600件时,利润正好为0;
虽然会计和财务的核算方式不同,但是最终描述业务的本质是一致的;
以上是成本和费用的区分,有点干,下一节我们讲出利润相关的KPI;
编辑于 2021-5-15 1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