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讲清企业BI建设成功的关键:天时、地利、人和

楼主
学无止境,精益求精

摘自《BI最前沿》10月刊,电子版完整书籍可进入阅读原文下载

文 | 帆软数据应用研究院 王文信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

——《孙膑兵法·月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商业智能(BI)如今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词汇,随着市场的成熟,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BI并建设相关项目。但从建设的效果来看,BI价值的体现并不是特别理想。

 

根据帆软数据应用研究院和企业网D1Net最新的CIO调研结果(图1),尽管约2/3受访企业的BI建设效果还不错,带来了一定的价值,但仍然有28%左右的受访企业表示BI建设效果没有达到预期,无法感知到BI的价值。

 

 

图1 企业BI建设效果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认为BI建设效果非常好、带来很大价值的受访企业仅有6%。也就是说,企业BI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成功和价值两大挑战:

  • 如何建设成功的企业BI项目?
  • 如何让成功的BI项目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本文将围绕这两大挑战,在帆软众多客户落地BI的成功经验上,结合“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总结BI从应用到善用的成功要领,供广大企业参考。

 

一、从“天时、地利、人和”看企业BI建设的成功要领

 

“天时、地利、人和”本是用在战争中的思想,强调作战时,自然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和人心向背三者的重要性。《孙膑兵法·月战》中提到:“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也就是说,天时、地利、人和三项条件缺了任何一项,即使能暂时取得胜利,也必定留下后患。而这一思想在其他与成功相关的情景下都能够适用,对于企业BI建设来说,其成功也需要具备“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企业建设BI的时机

 

企业建设BI需要讲究时机。时机由企业信息化建设和数据应用的发展情况决定,对企业适合在什么时候应用BI起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一般来说,企业建设BI相对合适的时机是信息化建设的后半程。当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到一定水平,业务系统相对完善,积累了一定的数据时,企业往往就会出现信息整合与数据分析等需求。

 

一方面,信息孤岛的存在会使得很多企业的IT人员需要在业务系统频繁取数,并通过手工整理制作报表和分析报告,整个过程耗时耗力,并且存在数据口径不统一、数据不准确等问题;

 

另一方面,业务发展的压力也会倒逼企业从积累的数据中寻找突破,向数据驱动管理的模式变革。这个时候,适时引入BI,通过BI来释放IT价值,能够有效地解决数据孤岛和决策需求等问题,从而推动企业数据驱动决策的文化,赋能管理和业务。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信息化建设后半程这一时机仅代表企业产生了需求,适合应用BI。但具体适合应用什么类型的BI就需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做进一步的考量。例如企业希望应用更智能的BI,那么时机就是在企业具备完善的信息化和数据基础,并且对业务的精度有更高要求时。关于BI类型的选择我们在接下来的“地利”中也会做进一步的阐述。

 

“地利”——企业建设BI的环境、条件

 

环境和条件是企业BI建设成功落地的关键。从企业建设BI项目的过程来看,涉及到数据、工具、以及数据人才等参与要素。

 

数据条件主要是指数据质量。BI是将数据转化为知识的过程,数据质量差,在此基础上做的分析也就失去了意义。从数据到决策环节的牛鞭效应意味着一旦底层数据质量出现问题,后续的决策误差将会越来越大,只有数据质量达标,BI才能为业务和管理人员提供更准确的决策支持。因此,企业在建设BI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一定的治理措施来保证数据质量。

 

工具则涉及到BI的选型。不同的企业在所属行业、具体业务、发展和管理水平、信息化水平、人员技术背景等方面都存在非常大的差异,照搬照抄别人的答案并不能解决问题。企业必须“量体裁衣”,找到最适合自己的BI工具。如图2,报表式BI工具一般适用于IT人员做固定的数据展现,自助式BI工具一般适用于业务人员做探索式分析。此外,当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高位绽放光彩时,传统企业、制造业、中小企业等更应该回归现实,不保守、不激进,不盲目追求新技术,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图2 双模IT下的帆软BI体系 

 

数据人才是建设BI项目的建设执行主体,其素质和能力决定着BI项目的上限,企业需要盘点是否具备或者能够培养相应的人才。对于BI建设来说,企业需要精技术、懂业务、懂运营的高质量T型人才。T型人才不仅能根据需求开发出满足业务场景的应用,还能够理解业务,从业务角度引导需求并规划场景应用,并通过运营手段保障项目的有效推进。

 

“人和”——上下一心与团队配合

 

“人和”也涉及到人,但是和上文“地利”中提到的数据人才不同,类比行军打仗中的人心向背,这里的“人和”主要是指整个企业的人心氛围,影响着BI价值在企业的推广。从横纵两个方向来看,企业的“人和”包括纵向的上下一心和横向的团队配合两个方面。

 

上下一心取决于高层领导的价值认可和建设支持。这一点至关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BI项目能否高效落地,因为资源申请、价值推广以及行政命令等都需要高层领导的助力。而要获取高层领导的支持,企业BI建设团队的关键任务是让领导感受到建设BI的价值和必要性。具体的方法包括站在领导的角度思考问题,用领导听得懂的语言去做项目汇报,必要时也可以带领导去参观一些兄弟企业,参加一些会议活动等。

 

团队配合的主角是IT部门和业务部门。不论是BI项目还是其他信息化项目,都需要IT部门和业务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合作,按照“IT人员搭台,业务人员唱戏”的分工去推进。具体来说,IT人员懂技术,可以为业务人员准备好数据,配置好数据关联,业务人员则根据自身需求进行数据分析。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IT部门和业务部门相互埋怨,各自为阵。这就需要业务部门多一些理解,IT部门多一些主动,共同去推进业务的自动化,提高分析效率,解放双方的人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对于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之间的关系,《孟子·公孙丑下》中有一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为了论证这一点,原文里面举了一个作战的例子,地形有利的城池,围而不克,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形有利的城池,不攻自克,是地利不如人和。由此说明人心的力量要在天时和地利之上。对于企业BI建设来说,我们也可以做这样的类比。

 

企业信息化建设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产生了数据整合与分析的需求,那么便拥有了应用BI的时机,但是企业不具备应用BI的条件和环境,数据质量差,BI工具不称手,并且缺乏相应的建设团队,那么BI将无法成功落地,这便是“天时不如地利”。

 

企业具备了应用BI的条件和环境,但是建设过程中高层不认可,业务和IT部门各自为阵,那么BI项目显然将无法成功并产出价值,或者价值将无法进一步扩大,这是“地利不如人和”。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企业BI建设过程中要重点关注整个企业对于BI价值的认可以及配合,围绕统一的目标营造出上下一心、团队齐心的“人和”氛围。

 

当然,并不是说BI建设的时机和环境条件不重要,这三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BI的成功落地和价值体现。正如前文提到的《孙膑兵法·月战》中那句“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企业在建设BI时,任何一个要素出现瑕疵或缺失,都可能给项目落地和价值推广带来问题,从而无法达成企业的预期。

 

而这一点和帆软数据应用研究院提出的“BI生态系统”在思想上也是不谋而合的。我们认为,企业在建设和运营BI系统的时候,应当站在整个生态系统的层面上,综合各项要素,构建BI生态系统。BI系统、以及存在其之上的制度文化、流程配合等影响数据价值产出的关键因素,共同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序关联结合的、充满活力生机的整体。基于“杨三角”模型,我们用图3表示BI生态系统,其核心能力为持续输出数据价值,关键的支撑模块为BI系统(基础环境)、运营规则和参与者(数据生产者、数据加工者、数据消费者)。

 

 

图3 BI生态系统的核心能力

 

 

二、结语:找准时机、完善条件、全员齐心

 

建设BI项目不难,难的是让BI项目成功,项目上线后在企业中被持续使用,并带来价值。对照“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我们总结出了企业BI建设和价值运营的成功要领,即找准时机、完善条件、全员齐心。同时,这也是帆软上万家客户企业BI项目成功落地的经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广大企业探索出一条更适合自身的BI建设道路,实现从应用BI到善用BI的跨越,挖掘出更多的数据价值。

 

【END】
最后,感兴趣的公众号后台回复“资料”,我们整理了6个G数据平台、数据仓库、数据仓库、数据治理、企业数据化管理案例,供大家免费领取!
编辑于 2021-11-18 14:40
分享扩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回帖数 1关注人数 5055浏览人数
最后回复于:2021-11-24 10:26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