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数据局:“数据要素×” 十大典型案例!

楼主
学无止境,精益求精
5月24日,国家数据局会同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国家文物局、国家中医药局等相关部门在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发布第一批20个“数据要素×”典型案例,通过示范引领,激励多方主体积极参与,释放数据要素价值。
案例一、数据要素驱动适应多式联运需求的运输装备协同制造
多式联运作为一种高效、可持续的物流运输模式,是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降低物流成本的重要手段。但随着全社会对不同运输方式衔接需求不断加深,运输装备制造业与运输服务业供需信息不畅已成为限制多式联运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通过汇聚多种运输装备的运行、故障、维修等数据,构建智能模型,对运输装备的效率和可靠性进行分析,为用户提供运输装备协同制造和优化的解决方案,打造成熟的数据产品,构建数据资产交易平台,促进运输装备专业化数据的规范交易。
一是推动运输装备数据汇聚融合。发挥龙头企业协调作用,打破装备制造商之间的数据壁垒,获取600项多模态运输装备数据指标,汇聚22类铁路运输装备、9类港口装备、6类船舶装备的运用状态、故障分析、检修维护等数据。目前已汇聚运输装备数据总量超过30亿条,数据量达1200TB,每日新增数据量达到200万条以上。
二是开展运输装备数据建模分析。以多式联运应用目标为牵引(如图1所示),以运输装备多模态数据为基础进行建模,分别形成满足不同运输中转方式效率最优的装备设计和研发数据集;满足运输装备高可靠、低维护需求的运输装备产品优化数据集。
图1  多式联运应用目标牵引界面
三是构建运输装备数据资产交易平台。基于重载铁路机车车辆、港口装卸装备、船舶装备等运输装备及其关键零部件等近600类高质量数据集,探索形成数据资产定价模型,以“(当日多式联运业务节约总成本*20%)/降本环节装备数据供给总条数”计算价格,进而自动派生数据资产交易(如图2所示)。当前已吸引275个运输装备制造企业开展数据资产交易,有效推进了近100家运输装备产品设计和功能优化。
图2  数据资产交易界面

案例二、打造工业数据空间 赋能产业链上下游发展

案例二、打造工业数据空间 赋能产业链上下游发展。电子信息行业产业链条长、供应商多,一旦某个环节出现延迟供货或断供,将影响上下游企业的生产和现金流,甚至影响企业群体的生存。同时,很多上下游供应商属于中小微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等生存挑战,成为供应链稳定的风险隐患。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建立工业数据空间,打通测试、生产、库存、应付账款、供应商资信和历史交易记录等数据,既用来破除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壁垒,又用来助力中小微供应商提升授信,促进产业链供应链高质量协同发展(如图1所示)。

图1 工业数据空间业务架构
一是完成多个工业软件系统数据汇聚与校验。工业数据空间接入多个工业软件系统,对数据进行汇聚、处理和交叉验证,保障数据和行为可信、可证,解决数字化工厂管理系统之间进行出入库交互、物料描述信息同步时,双方数据不一致的问题,对账用时最低可至30秒,降低99.72%,最短可在20分钟内自动完成全量数据异常发现,效率提升98.61%(如图2所示)。

图2 数据一致性校验场景示意
二是实现供应链多个主体间数据可信可控流通。利用数据跨域使用控制技术,通过工业数据空间为供应链各方提供可信可控的数据流通通道,实现代工企业产测、整机质检等生产质量数据对客户可控共享(如图3所示)。自应用以来,平台向代工品牌商安全共享超135万台电视生产质量数据,赋能产值超90亿元,强化了电子信息产业链协同能力,提升了产业链韧性与安全水平。

图3 生产质量数据安全共享场景示意
三是打造跨产业数据应用,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通过工业数据空间对接金融机构系统,获得龙头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应付账款可信确权,以龙头企业的信息优势提升中小微企业的信用水平和信贷能力,让供应商不受地域和时间影响实现快速融资。目前,供应链金融服务已覆盖64家大型企业及其上下游超过1650家中小企业,融资总额超40亿元,中小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比市场平均水平低1.05个百分点,且相较传统贷款缩短5-7天,为制造业中小企业提供保驾护航,促进了普惠金融服务实体产业。案例三、多源数据融合提升稻麦重大病害监测预警能力

案例三、多源数据融合提升稻麦重大病害监测预警能力

农作物病虫害是影响农作物稳产增产的重要因素,通过数据采集和融合分析,为科学预测和有效防控提供支撑。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赤霉病和水稻稻瘟病发病风险高,传统病害监测手段存在数据采集不全面、监测覆盖范围不到位、风险发现不及时等问题,江苏省互联网农业发展中心依托政务数据共享平台,通过对病害数据、气象数据、遥感数据等数据的采集汇聚,对作物病害发生进行常态化的概率测算和风险预警,有效提高病害防治的精度和准度。

一是推动多源数据采集治理。依托江苏省农业农村大数据云平台,综合应用GIS、物联网、卫星遥感等手段,采集汇聚农情、植保、气象、基础空间等相关数据,构建赤霉病、稻瘟病数据资源库。

二是搭建病害智能化预警模型。整理分析稻麦病害发病情况的历史调查数据,结合对应时期稻麦生育期观测数据、气象数据、作物识别数据、多光谱遥感数据,搭建病害发病概率模型,实现稻麦病害发生风险预测。
三是推出风险防控常态化服务。基于病害监测预警数据分析结果,为各类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历史病害服务、监测分析、预警发布等服务,每日提出未来7天病害侵染风险,提升在重点时间、重点区域的病害精准防治能力。2019-2023年,江苏省互联网农业发展中心连续预测全省赤霉病、稻瘟病发病风险,累计监测小麦和水稻种植面积超2亿亩,病害逐日风险预测准确率提高到80%以上,风险预测时间比人工提前7天,平均减少每年植保用药1-2次。近三年年均挽回稻麦损失共计200万吨,年均挽回直接经济损失49.8亿元。

图 稻麦病害风险预测图
案例四、数据要素赋能小商品数字贸易便利化
义乌小商品交易市场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汇集海内外众多的采购商和供应商,以批发方式促进大规模商品流通交换,促进了国内外贸易发展。但由于交易双方企业主体普遍较小、数据流通共享质量不高等问题,导致企业出口结算账期长、货款回收难,金融机构授信难、放款难,监管部门缺乏管理手段。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融合小商品城企业的数据,推出企业信用、外贸预警等数据产品服务,提高了贸易效率,降低了交易风险,拓宽了融资渠道,助力中国小商品扬帆出海。
一是整合多源数据,让数据“供得出”。通过授权运营方式获取登记、许可、处罚、荣誉等公共数据,融合商品、交易、物流、评价等企业数据,以及全市电商企业、电商示范基地、传统商贸流通企业的采购商信息、贸易纠纷、履约评价等数据,为小商品数字贸易便利化提供数据基础。二是构建数据流通通道,让数据“流得动”。构建商贸领域线上综合服务平台,以数字化贯穿展示交易、贸易履约、仓储物流、资金结算和信贷融资等方面,服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沉淀贸易数据,让贸易全过程可追溯、可还原。三是创新数据应用场景,让数据“用得好”。打造商贸供应链金融产品,基于真实贸易数据为核心的轻资产授信服务,开发货款宝应用,商户送货至指定仓库即可收到50%的货款,有效缓解中小微主体回款难等问题,降低账户被冻结的风险;全面构建企业征信体系,建立覆盖义乌市场25万家商户的企业信用评价模型,开发信用报告产品,为市场商户、采购商、银行机构提供企业信用风险查询服务。
图 小商品数字自贸应用驾驶舱
2023年,义乌出口总值达5005.7亿元,使用小商品数字自贸平台提供的报关、物流或结汇等数字化产品服务的占比达77.6%。全年基于企业征信体系累计授信总额90.57亿元,放款额35.58亿元,解决3.3万余户小微企业融资问题。通过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3883.7亿元,同比增长19.0%;通过海关跨境电商管理平台进出口166.0亿元,同比增长93.0%。义乌市场电商主体突破60万户,日均诞生超500个电商“老板”,领跑全国。

案例五、产业链数据融合应用 助力提升大宗商品流通效率

大宗商品贸易是全球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平衡和金融市场稳定都至关重要。中国作为全球重要的商品生产和消费国,存在大宗商品国内市场结算标准价格缺失、国际市场价格影响力不足等问题。上海钢联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融合多方数据资源,打造了系列商品价格指数等产业数据产品,有效提升大宗商品流通效率,提高大宗商品国际定价影响力。
一是多渠道采集融汇产业链数据。上海钢联通过人工采集与系统自动化采集相结合的方式,汇聚大宗商品的生产、供应及销售、价格等数据,并融合外部企业提供的遥感卫星数据,采用图像语音识别、人工智能建模分析预测等技术,形成了一套覆盖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建筑材料、能源化工、新能源、新材料、再生资源、农产品等8大领域100多个产业链的产业数据库。
图1 数据质量管控和监督的“八步流程工作法”
二是以需求为导向强化数据产品开发和服务。面向产业链上下游各类企业、金融衍生品市场机构、政府等主体需求,开发了商品价格指数等系列数据产品,累计形成了900多个大宗商品10万多条日度价格数据,以及影响价格波动的多维度数据共计近10TB。2015年,上海钢联的铁矿石价格指数被世界四大矿山之一的必和必拓纳入结算体系,截至2022年,全球30%左右的铁矿石贸易采用该指数作为结算依据。上海钢联以数据终端服务(PC端和移动端)、数据互换、个性化定制服务等方式,服务30多万个付费用户,以及300多万个免费用户,为国内外现货和衍生品市场提供结算基准和定价参考。2023年,上海钢联产业数据服务业务实现收入8亿元,同比增长15.99%,三年复合增长率18.90%。

图2 大宗商品价格指数

 

图3 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应用

 

图4 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应用场景与使用主体

案例六、多式联运数据贯通促进物流降本增效

物流连接着生产和消费,是实体经济的“筋络”,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常见的物流种类包括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等,货物从生产端到消费端往往会经历多种物流方式的衔接运输(简称多式联运)。由于不同物流方式涉及的主体数量庞杂、差异较大,物流信息存在不对称、不透明等问题,导致信息跟踪难、订舱操作繁琐,限制物流效率提升。浙江四港联动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打造智慧物流云平台,集成全省多维度物流大数据,应用物流运单AI智能识别、智能沙箱等技术,实现一站式“查运踪、查船期、查运价、查关务、查航空”,并通过数字化赋能提升多式联运承载能力和衔接水平,大幅提升企业物流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创新了多式联运组织模式,加快物流行业转型升级。

一是打通系统间数据壁垒,构建大数据底座。平台先后整合打通政务、班轮、码头、货代等100多个系统,汇集海运、空运、陆运、口岸各类物流数据超1.1万项,对接各类物流数据超1000万条,为智慧物流服务应用提供坚实基础。平台形成了物流数据存储、交换、共享、应用、开放的核心枢纽,构建了“一地汇聚,全省共享”的一体化智能物流公共数据平台。
二是打造多样化数据产品服务。打造智慧物流云平台,通过集成货、箱、车、船、空、铁、驳、仓、关、港等10大数据域,重塑数据交互标准、重构系统操作流程、重造应用场景功能,打造跨运输方式、跨政企、跨省市县企的物流数据枢纽,实现多式联运物流全程跟踪、路径优选等功能,提供从订舱到港口出运“一站式”全流程数据服务,实现“海陆空”多种联运方式融合的数字化物流运输体系。
图 智慧物流云平台

案例七、 融合农业农村大数据和遥感风控数据 助力普惠金融服务

通过普惠金融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村地区的信贷投放力度,增强农户群体的内生发展动力,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手段。在农业生产融资过程中,农户往往面临可抵押资产少、农产品生长受气候环境影响大、普惠金融贷款渠道和产品不足等问题。为解决这类问题,浙江网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农业农村部大数据中心合作,通过遥感、数字风控等技术的创新结合,结合多方数据建立新型农业信用贷款授信评估体系,提升金融服务对农户的授信范围和额度,同时提高金融服务机构的风险防范能力。
一是建设隐私计算平台,实现多方数据安全融合。利用隐私计算技术,将遥感识别数据、农户个人授权数据和农业农村部的农村土地基础数据、承包数据、农业生产活动等公共数据安全汇集进行联合建模。
二是多源数据建模分析,实现普惠金融服务模式创新。深入挖掘农田遥感数据在预测农作物种植面积、品种、成熟程度和收成方面的价值,结合农户个人授信数据及全量地图数据匹配分析,实时掌握农户种植农田的真实经营情况,用于农业信贷授信评估。有效解决小农户因缺乏贷款记录、有效抵质押物而难以获得贷款支持的难题。自2023年起,累计为260万农户提供普惠金融服务,授信总额638.8亿元,其中53万农户为首次获得银行贷款;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的2688个县级行政区,占全国县级行政区94.44%。
图 “三农”数字普惠金融风控模型
案例八、高质量化学及材料科学数据集 加速材料研发范式变革。
材料科学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材料研发的进步有助于国家经济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新材料产业的战略性崛起对促进高端装备突破及保障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意义重大。但材料研发的传统“试错”模式存在研发周期较长、成本较高、不确定性较大等问题。合肥机数量子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建立高质量化学和材料科学数据库,训练材料配方与合成方案人工智能分析模型,构建机器人实验系统,打造基于数据的材料研发新模式,显著提升新材料研发质效,大幅增强相关产品市场竞争力。
一是建立高质量化学和材料科学数据库。通过挖掘专利论文等文献数据,开展高效量子化学计算,建立了含9000万化合物、1100万化学反应路径的大规模材料数据库。
二是训练专项人工智能分析模型。构建包含材料结构、性能等特征的材料配方与合成方案的人工智能分析模型,借助高质量化学和材料科学数据,对模型进行训练和调优,形成可用于寻找材料配方和合成方案的人工智能产品。
三是打造智能化机器人实验系统。建设机器人试验系统“机器化学家”,实现“数据读取-方案设计-实验操作”全流程智能化,变革材料研发范式,提升研发效能。“机器化学家”日均可完成百次以上化学实验操作,并将数千次实验优化过程缩短至300次以下,开发效率提升超百倍,全局优化准确率达到90%以上。同时,实验结果反哺到数据库中,推动数据智能驱动材料研发的良性循环。2023年上线以来,系统已在20余家高校、科研机构及行业头部企业得到应用,支撑解决了如开发记忆金属、红外探测芯片光吸收增强、磷矿浮选、智能窗材料等一批技术难题,提升了相关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图1 构建高质量化学与材料数据库
图2 构建知识图谱,开发智能模型
图3 推动模型应用
图4 构建数据智能驱动的全流程机器化学家
案例九、多元数据融合 支撑空间与天文科技创新发现
案例九、多元数据融合 支撑空间与天文科技创新发现。空天科技是一种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综合性科技。中国天眼FAST、子午工程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应用和空间科学系列卫星的发射启用,产生海量数据。该类数据标准不一、来源分散、类别多样,深度应用较难,为高效应用空间天文数据,丰富研究方法,提升处理应用方式,更好地支撑复杂科学问题研究,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国家高能物理科学数据中心、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等联合通过强治理、研工具,探索形成基于数据的天文领域科学创新模式。
一是促进空间-高能物理-天文科学数据汇聚与全生命周期治理。编制分级分类、管理存储、开放共享等空间高能天文领域系列数据标准10余项,以标准为引领,规范实施全生命周期数据治理,促进跨学科数据汇聚融合。
二是建立空间高能天文领域融合数据库。聚焦跨领域前沿科学问题,面向科学真实需求,打造空天典型事件等数据库,发布空间科学、高能物理、天文学联合主题数据资源。自2021年以来,治理形成高质量空间天文科学数据资源约50PB。
三是以数据驱动科学新发现。依托融合数据库、借助人工智能等,联合研发了20余项专用数据分析挖掘工具与模型,推出以超高能宇宙线起源、多波段时域天文、日地空间天气传播链等不同科学场景的高质量在线数据分析应用,服务空间天文领域科技系列创新活动,服务科技计划千余项,助力取得“全球首次打开了10TeV波段的伽马射线暴观测窗口”“获得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证据”等数十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标志性、突破性科学发现,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科学》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多项成果入选当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图1 科技项目与科学数据双生命周期协同管理模式
图2 三中心联合发布高能瞬变源多波段监测数据专题,提供面向科学问题的跨领域数据发现服务
图3 AI for Data空间与天文领域系列专用软件工具
案例十、数据资源融合应用 助力文物传承保护和价值增值
推动数字技术与文物保护利用融合发展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举措。目前,文物数据资源应用率较低,数据要素在文物的保护、管理、传播、利用中发挥的作用不足,难以对文物关联行业的数字化发展起到足够的支撑作用。湖南省博物院积极推进文物数据资源的挖掘、汇聚和利用,通过创新合作开发模式,推动文物数据资源协同优化、复用增效、融合创新。
一是多手段采集汇聚文物数据资源。通过高清影像拍摄和激光扫描等手段,采集文物数据103万条、图片11万张、三维模型2000余个,编制文物数据采集加工地方标准,推动构建马王堆汉墓文物、音乐文物等文物知识图谱,并将文物中涉及的传统医药、农牧渔猎、服饰服装、餐饮美食、礼仪文化、人物事件等元素进行数字化映射、匹配、提取和转化,形成多种文物数据资源集。
二是构建文物数据授权和合作开发模式。积极与高校、优质企业、文化创意团体等签署整体授权或单项合作开发协议,免费开放品牌资源和文化数据库授权,联合打造“数字汉生活”文化IP系列产品,实现文物数据资源在不同领域中的复用增效。先后签约近50家企业和团队,带动近10亿元规模的文化创意及周边产业发展。
三是推动文物数据跨领域融合创新。面向不同行业、不同人群等差异化需求,设计、制作、推出马王堆复原京剧展演、多年龄段“辛追”数字人、文物实景解谜游戏及数字藏品等系列产品。自2022年以来,以汇聚形成的文物数据资源为基础,先后推出云展览、云教育、动画视频、沉浸式体验等200余项数字化项目,浏览量超过1200万次;同时举办2个大型线下数字展览,吸引60余万观众,实现2300万元票房收入,推动了文化传承和文物价值增值协同发展。

图 沉浸式体验、数字人、元宇宙及数字藏品等数字产品
分享扩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回帖数 1关注人数 3949浏览人数
最后回复于:2024-7-12 09:50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