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软专家智库由帆软旗下机构「帆软数据应用研究院」创立,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技术、业务和管理专家,旨在将各行各业优秀的数字实战经验,借助帆软平台分享给更多的中国企业。
今年,我们将持续邀请企业及咨询机构的知名行业专家、高校学者等共话数字化转型。
本期我们邀请到宁波祈禧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方曙光,从企业和技术视角,谈数字人才培养、领导力、数字化文化建设指南,探讨数字化转型的可能。
以下为专家智库与方曙光专家对话的精华内容:
A:我是宁波祈禧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方曙光。我对自己的定位一直是个连续创业者,自大学毕业第二年就开始创业,先后创办祈禧股份、祈禧电器、魔蛋物联、魔凡科技等等,也在创业和管理的过程中与数字化领域产生了交集。
Q:您提到了和数字化产生了交集,能讲下是什么契机么?
A:大概是在2018年,当时数字化的概念还没现在这么深入人心,回看这段历程,似乎我们更多地是出于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需求,却慢慢发现所走的路是数字化转型的正途。所以我始终觉得数字化不该被看作是一项需要宏大规划或完整方案才能实施的任务,至少绝大多数体量的企业不该这么定位。相反,它应该是一个以问题为导向,以目标和理想为指引的逐步推进过程——面对问题,只要勇于正视并努力解决,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身的数字化转型方案。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祈禧一步步走来,在数字化领域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并成为了当地乃至宁波区域数字化转型的样板企业。
如今,我们的公司吸引了众多企业的参观与交流。许多企业在参观了大企业的数字化实践后,往往感叹其虽好但难以企及,投入巨大且遥不可及。然而,当来到我们这里时却能感受到一种亲切与共鸣。因为我们虽然采用的是传统模式,但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了效率的提升和效益的增长。这种转变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能够看得懂、学得会,并且投入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A: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招聘大量高端人才是不现实的。我们通常需要的是复合型的应用人才,对专业技能的要求并不高。虽然我一直强调数字化的重要性,但我认为数字化本身并没有太多技术含量,我们所用的技术,比如报表、MES、ERP或OA,都是由像帆软一样的软件厂商所开发的现成系统,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用好这些工具。
因此,只要具备一些基本技能,最关键的是对数字化和业务优化要有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解决所有问题。现在的年轻人对电脑和手机都很熟悉,只要有兴趣,他们就能成为企业中非常合适的数字化人才,同时也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A:我认为对人才的培养和塑造不一定要在企业中,可以更前置。我来讲一个实际的案例:祈禧与宁波大学科技学院和浙江工商职业学院慈溪分院合作,专门发起了一个产学项目来培养数字人才。
我在这个项目中作为顾问负责提供策略,帆软的研究院团队,联合其他厂商提供了授课资源与师资支持,学校负责招生工作,而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作为背书,通过这四方的通力合作以培养慈溪地区所需的企业人才。项目的第一批学生,共计58名,最终的签约率非常高。从就业的角度,目前已经优于大环境太多,我也希望他们在未来能够为慈溪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做出贡献。
Q:培养出的数字人才,您认为在企业中是如何助力业务发展的?
A:这部分我深有感触。我认为关键在于,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必须推动公司内部信息化技能的提升。那祈禧的信息部门举个例子,我划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信息部门仅限于做网络管理、修理电脑。而第二阶段,我要求信息部门并与业务部门有效对接,接受业务部门的需求并转化为报表。目前,我们已经制作了约六千张报表,覆盖了各个主要流程和业务。第三阶段,信息部门成为了公司内部的高级部门,一个战略部门。在开发报表的过程中,最终落地也与业务情况和考核结果紧密联系到了一起,实现PDCA循环,确保闭环管理。举个例子,某些产品偶尔会出现缺件的情况,尽管我们加强了培训和管理,但问题依然存在,这时候就要考虑引入一些更可信的方法。
今年我们用最简单的一个方案基本杜绝了这个问题——称重,用检测产品重量的偏差的方式检测漏件。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具体过程遇到了问题,比如产品重量本身也存在差异,不同供应商提供的产品重量不一,天气变化(如晴雨)也会影响重量——纸箱和泡沫吸湿后称重变得不准确。因此,思路又需要深入一层,尝试动态称重,也就是通过计算工单的平均重量来识别偏差。我们只称重当天同一供应商在相同天气条件下生产的工单,以此作为基准找出最重和最轻的两份产品。之后检验员需要找到这些产品的产线,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探究为何某些产品偏重或偏轻,之后追踪定位流水线中具体错误并解决问题。这样,我们从单纯制作产品重量报表转变为报表驱动的管理模式,并将绩效考核落到实处,形成了一个完整的PDCA循环。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的信息部门不光只是技术驱动的成本部门,而是与经营管理紧密结合成为战略部门,现在企业内部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 数据不能仅仅停留在屏幕上,如果数据不能转化为驱动力,不能与经济效益挂钩,那么它们就毫无价值。
企业转型:数字化转型=领导力转型
Q:数字化转型主要依靠组织的领导力,这个观点您认可吗?
A:我认可。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成败,领导层的作用至关重要。数字化转型本质上是一把手工程,其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领导者的深刻理解。
中高层管理团队在处理当前问题的同时,也需思考如何利用数字化手段来驱动后续的战略发展。这不仅需要对内部流程的深刻洞察,还需要对外部环境的敏锐感知。
例如,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为各行各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现在有一句话叫:在 AI 时代,任何行业都值得重新做一遍。因此,如何利用AI推动企业发展,已成为一个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战略问题,更需要强大的领导力来确保企业能够适应这一变革,并在新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
A:我对未来充满信心。同时,我也在努力突破自己在认知边界上的一些限制。今年,我们成功开发了两个系统:一个名为DOS(delivery open system),即交付透明系统;另一个是RIS(remote inspection system),即远程检验系统。这两个都是依托帆软工具所搭建的。我们实现了从KPI考核到点、线、面的全面转换。我个人的认知也在持续深化和进化。因此,我相信,只要我们持续培养数字化和学习型的文化,这将是我们数字化未来发展最坚实的保障和最强劲的动力。
A:之前帆软研究院的梅院长和我交流,提到了企业数据文化建设的五大难关:技能关、参与关、高层关、落地关,以及文化关。由于我们都亲身经历过这些阶段,因此我一听就明白了,并打算将这个五关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我还有些补充观点,数字化是实现科学管理的一种手段。但科学管理有时过于刚硬,缺乏温情,过分强调绩效和考核,所以我听过很多管理者提出所谓数字化都是反人性的。其实解决方案就在身边,我们必须融入适合的中国管理哲学,以人为本,使数字化更加柔和,使其能够生根发芽。
我们企业一直非常重视文化建设。上个月,我们举办了第四届企业庆典,每年的七月初七,我们公司都会庆祝“祈禧”节。今年,我们创新了许多节目,例如一个辩论节目“JIT(Just In Time 准时制生产方式)该不该实施?”通过这种形式,让大家加深了对科学管理的理解。我们还推出了一个关于零缺陷质量管理的节目,效果非常好。
很多兄弟企业也受邀参加,大家都对这些节目表示了高度认同。明年,我们将推出更多节目,例如展示数字化系统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用这种故事与趣味让员工亲身体验数字化如何真正帮助他们。让他们了解,数字化反而应该是人性化的,绝非反人性的,是提高效率、产生效益的,并且是公平的。
近期帆软研究院官方运营轻咨询模式,已吸纳不同行业不同领域(技术、业务和管理)百余位,为三百多家企业完善业务通路,提升数字化经营实力提供专属方案。若您有与专家面对面咨询交流的真实需求,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提交,填写完成后,我们会进行信息初步审核,审核通过的首位客户,帆软将免费提供专家资源进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