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6】+【3311434】+学习总结分享

楼主
我是社区第3311434位番薯,欢迎点我头像关注我哦~

1、学习初衷

1)个人介绍

大家好,我是来自无锡华润安盛科技有限公司的HR,我司主要为海内外集成电路公司提供封装测试代工服务。在我的日常工作中,经常需要用到人力资源相关的分析,比如人员概况、人员结构、招聘、入离职、薪资等相关数据的分析。

2)学习初衷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传统Excel已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业务数据分析需求。学习FineBI首先源于工作需要——作为HR,我需要更高效地处理人员流动等海量数据,通过可视化仪表盘为管理层提供直观的决策支持。其次,掌握专业BI工具能显著提升个人竞争力,使数据分析从基础统计升级为智能洞察,这是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够突破舒适区,挑战数据分析新方法、新领域。FineBI作为国产优秀工具,其便捷性和业务适配性正能帮助我将数据价值转化为业务成果,这种"工具+业务"的双重成长令人充满期待。

2、作品简介(作业10)

1)业务背景/需求痛点

业务背景:通过对公司人力数据的全面分析,了解当前人力资源配置状况,识别人员结构特征与变化趋势,为人力资源规划、成本优化和人才发展战略提供数据支持。

需求痛点:每月需做人员结构分析报告向管理层汇报,并需要统计汇总事业群各地公司的数据,数据量庞大,计算重复性高。

2)数据来源

企业数据:人员花名册、职位部门对照表

3)分析思路

将人员概况数据拆分如下:主要包含整体数据总览和人员结构两大方面。

分析思路框架:分层递进式分析:从整体到局部,先把握公司人力全貌,再深入结构特征,最后追踪动态变化;业务导向分析:所有指标均围绕用工效率、人才结构健康度、人力资源风险预警等管理需求展开。

主要分析方法:描述性统计分析:(1)集中趋势分析:平均年龄、平均工龄等;(2)离散程度分析:年龄/工龄区间分布、职级分布等,并将职级类别与年龄分布、工龄分布分析联动,洞悉不同职级的人员稳定性的变化;(3)构成分析:用工性质/性别/学历等占比统计;2.时间序列分析(动态监测)

 

4)数据处理

1.通过左右合并匹配职位对应的部门、工序等,便于计算各部门人数

 

2.通过新增赋值列判断年龄区间

3.通过获取时间差获取数据节点时间与入职日期的时间差,计算在职人员的工龄(月数)

4.通过新增赋值列判断在职人员的工龄分布

 

5.为便于分类统计,将表内原有的详细职级(如S1/S2/P1/P2/M1/M3等)通过LEFT公式获取职级大类,便于分类统计

 

5)可视化报告

1.数据含义表达和图表排版布局:整体以绿色为主要配色,色调统一。将数据主要分为总览和人员结构变化两大类,每一类在组件上方添加结论行,便于关注重点。通过添加过滤组件,可自由选择查看任一月份的数据,可观察每月数据的变化。

  • 人力情况总览:通过对6月底节点人数以及入离职过程数据的分析,获取到当前公司总人数为1807人,入职人数与离职人数基本相当,整体平均年龄为28岁,说明公司整体人员的年龄还是比较年轻的。
  • 通过对公司各部门人员人数的监测,可以了解每个部门整体人数的概况以及变化
  • 将公司的所有人员按照职级分为三大类:S(作业类)、P(专业技术服务类)、M(管理类),并通过联动,可分析不同职类的人员年龄与工龄分布的差异

 

  • 通过观察职级分布组件,得出结论:由于公司属于制造业,大部分员工为一线作业岗(比如作业员、检验员、仓管员等),管理人员占比约11%,人员梯队分布合理;

 

  • 通过联动职级分布和工龄分布可以发现,PM类人员的工龄普遍较长,但S类人员工龄在一年以上的占比仅41%,且其中入职3个月内的新员工占比就达到了35%,需重点关注一线人员的保留率,采取措施提高员工的在职周期,有助于产线提质降本增效。

 

  • 通过观察人员结构变化组件,得出结论:间接人员的人数基本保持平稳,人数的浮动主要在于产线的直接人员;

 

  • 通过观察用工性质变化组件得出结论:从去年9月份以来,公司加大了内部推荐和自主招聘的激励力度,正式工的人数较年初增长明显,内部推荐和自主招聘的激励政策是有效的,可以持续推动,并定期回顾,对方案进行优化调整。
  • 通过中介招聘的实习生比例较年初也有较大改善,预测未来能够保持达成中介实习生占比25%的目标。

 

3、学习总结

1)学习经历

最初接触FINEBI时,面对陌生的界面和功能感到无从下手。幸运的是,部门的同事组成了学习小组,大家经常在下班后聚在一起研究操作技巧,互相解答"为什么我的图表显示异常""如何设置计算公式"等问题。为了完成每周的作业,几乎牺牲了每个周末,当看到仪表盘上出现了想要的数据、实现了联动钻取功能后,成就感妈那美女。随着学习的深入,我开始思考如何将FINEBI应用到日常人力资源分析中:比如用用漏斗图展示招聘过程数据、交叉分析部门、工序间离职数据的差异等等。每次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际业务分析方案时,都能感受到数据可视化带来的思维革新。这段学习经历不仅让我掌握了新工具,更深刻体会到团队协作的力量和数据驱动的魅力。

2)个人成长

学习FineBI的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坚持的力量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从最初的数据导入、基础图表制作,到逐步掌握左右合并、赋值列、计算同环比、设置仪表盘等进阶操作,每一步都需要反复练习与思考。DEF函数的灵活运用让我能更高效地处理复杂逻辑,而数据联动和钻取分析则让我的报表更具交互性和洞察力。

通过持续实践,我总结出高效的学习方法:案例驱动学习(通过实际业务场景练习)、拆解复杂问题(如分步实现计算字段)、复盘优化(对比不同方法的效率)。FineBI不仅提升了我的数据分析能力,更让我明白——工具只是手段,真正的成长在于持续探索与突破。

分享扩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回帖数 1关注人数 434浏览人数
最后回复于:2025-7-30 00:09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