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业总结
1、学习初衷
(1) 个人介绍 我是帆软本次学习班的学员3326747,目前就职于某大型国有企业,担任信息化管理岗位。公司作为国内领先的综合性企业,专注于能源和科技领域,拥有庞大的数据资产体系。我的日常工作涉及系统维护、报表生成和数字化转型支持,个人对数据分析有浓厚兴趣,尤其希望通过FineBI工具挖掘数据价值,提升决策效率。在国企数据化转型浪潮中,我们部门将数据视为战略资源,这驱使我加入学习班,与志同道合者共同探索数据驱动的新路径。
(2) 学习初衷 通过帆软社区了解到FineBI学习班后,我选择加入以应对企业痛点:传统Excel工具效率低下,无法满足动态分析需求。学习背景包括:
· 工作需要:需自动化生成经营分析报告,释放人力成本。
· 自我突破:从技术执行转向战略支持,掌握数据洞察技能。
· 兴趣使然:被FineBI的数据挖掘能力吸引,致力于“让数据会说话”,揭示业务盲点。 学习目标是构建可复用的分析模型,解决“高数据量、低洞察力”问题,支撑国企精细化管理。
2、作品简介(作业10)
(1) 业务背景/需求痛点 业务背景聚焦全球企业竞争力分析:国企管理层需动态监控世界500强趋势,以优化资源配置。需求痛点包括:静态报告无法展示中美竞速(如中国营收占比飙升)、行业利润分化(如科技vs传统利润率差距),导致决策滞后。
(2) 数据来源 自选数据:网络公开500强企业数据,表含义涵盖企业营收、利润、行业分类
(3) 分析思路 采用思维导图拆解主题:历史趋势(柱形图展示20年变化)、国家对比(散点图揭示中美利润密度差距)、行业细分(矩形树图呈现“三个世界割裂”)。应用模型包括对比分析和象限分析,确保外行通过故事化语言(如“沃尔玛需卖2万商品赚英伟达100芯片利润”)理解。
(4) 数据处理 在FineBI中使用自助数据集:关键步骤包括数据清洗(处理缺失值)、计算字段(生成利润率)。困难是行业分类歧义。
(5) 可视化报告 布局“总分总”结构:上半部宏观趋势(指标卡和柱形图),下半部行业案例(散点图预警“高营收低利润”陷阱)。结论包括:中国规模增长但利润密度低,建议向高利润行业(如科技)转型;推动芯片国产化和新能源布局。
二十年格局演变图
业务含义:揭示中美营收占比与利润密度的历史剪刀差(2003-2024)。
业务含义:“2024年,133家中国企业站上世界舞台,数量直逼美国(139家),但是中国上榜企业利润总和<美国TOP10 企业的利润总和
能源科技对决**:沙特阿美:从第7升至第4(利润率24.4% → 逼近苹果25.3%) 客观结论:“银行成为中国十强常青树,但能源与科技才是利润王者”
高利润区(>20%):科技(25.3%)/医疗(22.1%)
中利润区(8-15%):金融(13.6%)/电信(11.8%)
低利润区(<5%):零售(2.8%)/建筑(1.4%)
“沃尔玛需卖2万商品才能赚到英伟达100芯片的利润——技术溢价正在吞噬旧秩序”
“当美国用‘科技+医疗’双引擎驱动创新时,中国仍被传统经济捆绑。未来胜负手在于:能否把宁德时代电池、华为5G的单项优势,织成创新网络。

3、学习总结
(1) 学习经历 六周的学习充满挑战与温暖:我经常熬夜完成作业(如作业10的数据处理耗时通宵),但过程收获满满。在帆软社区,我结交了多位跨行业学员,通过微信群里的讨论深化了数据思维;特别感谢老师和助教团队的敬业精神——他们经常在深夜甚至凌晨还在微信群中及时回复我们的疑问,帮助我们攻克技术难题。这种无私支持让我深受感动,也体现了教育者的专业承诺。课程建议:内容实用性强,但可增加更多真实数据集演练;对讲师和助教表示高度赞赏。
(2) 个人成长 通过课程,我掌握了核心技能:
· 技能方法:精通FineBI数据处理(如自助数据集构建)、可视化设计(布局优化)、分析模型(象限分析),并能结合业务落地。
· 印象深刻内容:数据思维训练——从清洗到洞察的全流程,用故事化语言让报告通俗易懂。
· 目标达成:学习初衷实现90%,成功将数据转化为决策工具;有信心拿下FCP考试,已规划模拟测试强化实战。
· 心得体会:坚持学习带来质变,印证“终身学习”价值。这段经历提升了职业竞争力,并坚定了我用数据推动国企转型的信念。未来,我将继续探索FineBI在供应链优化等领域的应用,并分享心得至社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