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软CEO陈炎:AI时代如何构建组织能力

楼主
社区管理员

9月19日,帆软第七届智数大会在重庆召开,大会以“数字无界,智见无限”为主题,汇聚了全球超过1000家企业的高层领导、CXO及数字化领域的专家,围绕企业数据应用话题展开研讨。大会主论坛上,帆软软件CEO陈炎就AI时代如何构建组织能力进行了分享,以下是他的演讲全文。

我今天要分享的主题是:AI时代如何构建组织能力,主要包含四个故事,一个故事是引出这个话题,另外一个故事尝试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看第一个故事:我们每年都有研发业务的评审,某年有一个研发业务的评审会上,这项研发业务进展正常,预算规划了2000万,半年花了1000万,会上提出来了一个问题:业务到底是扩大投资还是保持原样?

这个问题其实很值得琢磨,就这么点信息,我没有办法决策。不知道在座各位有没有遇到类似的头疼问题,你不决策,可能同事会认为领导没有决策力,如果你决策了,大概率是拍脑袋。

后来我总结出来,我们要做决策要抓好三点:一是先把数据打开,看数据是不是被美化了,比如业务目标、研发投入、进度、预算是不是正常。二是把流程打开,看流程每一个角色有没有多余动作,每个角色之间有没有内耗,三是流程与流程之间有没有相互支撑,实现端到端的支撑业务创造价值。另外我们还要算一下ROI,我们投两千万到40个人,投三千万到60个人,我们能不能让这个目标加速。

这三点都需要一个能力,就是组织能力。我对组织能力的定义是借鉴了华为包括流程、组织、IT,那么企业如何在AI时代构建组织能力

这里我讲一个我们团队的故事,了解我们公司的人都知道,我们公司线上营销做的还可以。线上营销有很多枯燥的工作,比如登录、复制、粘贴、发布,但是线上营销工作又需要我们有优质的内容,需要我们有创造力。一方面要求人能简单执行,又非常有创造力,就会把人撕裂了。

为了解决这个困难,我们尝试把很多工作换成外聘人员和实习生来干,但人效依然很低,干这份工作的人也没有成就感。于是我们做评审的时候,砍了这个团队的预算,团队认为我们不认可他们的价值,但是不砍预算,可能年底就没有年终奖发。

这样的背景下,这个团队用最下层的知识库,用大模型和开源的平台搭建了各种智能体,在小红书等博客网站上发布内容,我们发现每天生产的文章数量更多,被搜索引擎收录的更多,阅读量更大。这样的例子有共同的特点,就是业务流程中融合了数字员工和正式员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AI不是来抢饭碗的,而是来腾手的,我们只有把重复的工作给解放出来,才能去干更有价值的事。

另外,我还要强调的是在AI时代流程运营的时候,千万别冷落了业务流程里面的正式员工。下图是我晚上12点在全员群里,对爆款的文章团队点赞和互动。我想当扩大的喇叭,把公司一线同事做得特别好的东西要放大,让更多的人看到和点赞。

数字员工只是手脚,正式员工才是脑子,没有脑子的手脚,再快也会走弯。

第三个故事,我们文宣组成立以后,文宣组的小姑娘经常找我写文章,我前期就是拖,不正面回答。有一天我看了阿里的前政委邓康明写了一本书,我明白了为什么CEO要不断写文章。CEO要不断去讲我们客户的痛点,不断讲外部变化体现出来的机会与危险,才能保证我们对外的适应性。我们还要不断讲公司使命和愿景,这样才能保证对适应过程中公司对外是稳定的。还有就是要不断讲公司内部创新的好故事和外部若干优秀做法,才能保证我们对内团队永远有灵活性。我们还要不断地去讲我们底层逻辑和底层逻辑上长出来的一些流程,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灵活的同时对内又是一致性的。

我要主动地思维转变,积极地去写文章。我的写作任务大部分都是命题作文,感觉就像辅导小孩做作业一样,看着他磨蹭,我们难受,我写作文也一样,自己磨蹭也很难受。另外我写文章的时候有个问题,就是语句经常不通顺,错别字很多。有一次我写了一个文章发到公司群里面,同事马上就说:这是AI写的吧?我说你为什么会觉得是AI写的?他说:这个文章一个错别字都没有。至今如果我跟别人聊天,超过一百个字,基本都是有错别字的。

到了AI时代,我从“写作痛苦户”变为了变成“写作高产户”,我随时随地记录涌现出来的好想法,然后空闲的时候把我碎片化的思考录成录音,音频转成文字,通过AI重新排版变成结构化的东西,十几分钟就能写一篇文章。

讲这个故事是想说,在组织中,要懂得和AI协同的人才能改造流程思维上不能把AI当成工具,而是当成伙伴工具就是你给它一个命令,让它给你一个结果,我们每天去追这个工具的新技巧,这是不断折磨自己,只有你把它当成伙伴,了解AI工具是怎么思考的,AI思考的东西有什么优势,我思考的东西有什么优势,把硅基的思维模式作为碳基人思维模式的补充,这就是把它当成伙伴。基于双方擅长的东西高效协同,我比较了解公司内部情况,我能判断这个解决方案能不能解决公司具体问题,AI擅长的是把语音转成文字,把碎片没有逻辑的东西变成逻辑性强的东西,把有错别字的东西变成没有错别字。我们组织需要有大量这样思维的人和遵循这个做法的人,他们才能重塑组织流程。其实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人和人合作的时候,很多人都把同事不当伙伴而当工具,在AI时代就更难了。

最后一个故事是关于我们客户的,曾经我们有个客户说他们公司老板特别重视AI,2023年他们买了最先进的硬件,买了概念最好的软件,但到了2025年就发现当时买的硬件性能OUT了,软件也基本没有什么用了。

这个故事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工具能低成本支撑流程再造?核心还是要采用跟随策略,一个企业用AI有两种场景,一是对内提效,二是对外创造价值赚钱,绝大部分企业应该都是前一种。如果是对内提效,你只要能理解公司内部场景有什么痛苦,对外寻找做的好的优秀实践,然后引进来,这是跟随策略。面对工具的选择,尽量买具备水涨船高能力的工具,我理解的水就是大模型,船就是工具。只有当大模型能力提升的时候,我们工具能力也能不断提升,不要买水里面的柱子,大水一涨柱子就被淹没了。二是希望买支持年付费模式的工具,AI现在很多工具不成熟,如果这个工具哪怕不好用,第二年不付费就可以了,这样大大节约了我们的成本。

最后,总结一下,AI时代要构建组织能力,流程里面必须要有数字员工和正式员工,组织里面要有懂得协同的人,不要把AI当工具,要当伙伴,另外,还要买具备水涨船高能力的好工具。

分享扩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回帖数 1关注人数 258浏览人数
最后回复于:5 天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