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钢联众:AI时代,仍需注重人的培养

楼主
社区管理员

帆软智数大会AI赋能业务创新分论坛,鞍钢联众分享了一段“数据取经之路”——转型的关键一方面是技术的突破,更重要的是人的转变。演讲者以轻松有趣的方式,抛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AI时代,我们为何仍需重视人的培养?传统方法还适用吗?

答案,藏在鞍钢联众推动数据文化的实践中。

IT与OT融合,破局数据孤岛

鞍钢联众(广州)不锈钢有限公司是炼钢、热轧、冷轧一贯作业的专业不锈钢生产基地,前身是2001年由台湾烨联钢铁投资的联众(广州)不锈钢有限公司,2014年由鞍钢集团并购重组并控股。

与许多传统企业一样,公司面临着“数据孤岛”的困境:

一是高层对数据的精细要求与实际解析能力之间存在巨大差距。

二是各个系统和模块之间的不兼容,没办法去迅速地整合,然后进行数据分析。

三是各个单位对于数据分析的要求日益增加,逐渐超出专职的IT部门人力负荷。

为此,公司引入了帆软数据分析平台,希望推动IT与OT融合,实现组织模式改革。效果显著:平台上线后,几乎每天都有新系统界面发布,目前已累计超过400张主题报表在使用。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轮数字化转型中的“自主化”现象:热轧厂员工自行开发了人员分析看板,无需IT支持。这种“全员参与、全面开花”的模式,让业务人员真正成为数据的驾驭者。目前,公司的生产看板、炼钢运行监测、极致提效标准、产能分析等模块,均由各部门自主研发、持续优化。业务人员发现问题的能力被不断发掘,最终实现持续降本。

工具再好,“不愿用” 也是白搭

鞍钢联众数据赋能小组负责人坦言:“平台搭建和应用没那么难,难的是大家愿意用、理解它。工具再好没人用,也是一场空。”

起初,公司尝试由人力资源部门组织培训、宣讲、上课,但效果并不稳定。最终,任务落到了“数据赋能小组”肩上,小组由质量部、设备部、资讯、人力资源同事组成,大家自称 “草台班子”,却有着共同的初心:他们懂这群来自业务部门的学习者的难处,也理解公司迫切需要数据的压力,再加上帆软专业团队的支持,让他们有了破局的底气。

面对不同层级人员的态度差异,数据赋能小组给出了“定制化方案”:

1、对高层:画好“可落地的饼”

通过细致、针对性的汇报,让高层明白 “数据需求如何落地”——例如承诺 “组织200人培训,最终筛选50名各部门核心骨干,打造专属数据分析团队”,并持续反馈进度,调动高层对数字赋能的支持。

2、对部门主管:吃下定心丸

数据赋能小组便主动指导部门主管如何挑选合适的学员人员,并常态化汇报学员学习情况,和主管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减轻其顾虑。

3、对普通员工:让付出被看见

员工观望抗拒,核心是怕付出后没有回报,“活多不加薪”。数据赋能小组便从“被看见”和“减负担”两个方向双管齐下,开展了以下措施:

  • 建学习群、讨论群,做密集调研和作业反馈;

  • 每周出排名:将学员姓名、部门、分数汇总,发给各部门长,让员工的努力被领导看见;

  • 通过中期反馈、BI做意见调查表,全程让员工感受到 “被关注”;

  • 给优秀学员申请奖金,让“多学”有实际回报;

  • 开展“智选平台”征名活动:仅限50名优秀种子选手参与,让核心员工有归属感和荣誉感。

精准破局

让每个人 “被看见、愿参与”

当各部门已有3-5人能独立操作BI、搭建报表的时候,鞍钢联众又搞了一场“不一样的”数字人才分析大赛。在比赛策划上,数据赋能小组提出了五大巧思:

  • 年初就向董事长汇报,提出这个比赛非做不可的重要性,以其董事长亲自出席的重要性;

  • 以部门为单位PK,无论部门的技术基础如何,无一例外;

  • 设置预赛与决赛,决赛邀公司经营层当评委,给优秀部门展示机会,也不让弱势部门“丢脸”;

  • 在规则设置上,决赛报告者必须是部门长,倒逼其投入资源和时间;

  • 通过多轮线上线下培训演练,要求每个项目从痛点、思路到落地,都要有完整说明。

分享最后,负责人留下了两句值得深思的话:第一句是“去看见、去实践”—— 看见各层级的动力与摩擦力,在实践中减弱阻力;第二句更核心:“看见人,找到摩擦才是成功的开始”

她认为,现在90后、00后新生代员工更关注自我价值与个体发展,这与AI时代的技术趋势不谋而合。无论工具如何迭代、技术如何更新,“关注人、理解人、成就人”的理念不会变,这也是鞍钢联众数字赋能之路能走稳走实的关键。

从数据孤岛到全员自主,从“怕用”到“爱用”,鞍钢联众的实践或许能给更多传统制造企业带来启示:数字转型不是“上系统、买工具”这么简单,而是从“看见人”开始,让每一份努力都被看见,每一个个体都能在数字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分享扩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